中心动态
位置: 首页 > 中心动态 > 正文

传承“摇篮”精神,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来源:地大实践教学专题网 作者:陈波 发稿时间:2023-08-17 浏览次数:

(通讯员 陈波)周江羽,1962年8月生,浙江省磐安县玉山镇人(原浙江省东阳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石油地质系教授。1980.9-1984.9,武汉地质学院煤田地质与勘探专业,获学士学位;1984.9-1988.9,内蒙古自治区116地质队工作,任技术负责,负责第三轮全国煤炭资源远景调查工作;1988.9-1991.9,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获工学硕士学位;1991.9留校任教;1994.9-1998.9,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工学博士学位;1998.9-2000.9,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国家973项目“青藏高原隆升与资源环境效应”,合作导师王江海教授。并于2000年和2003年在ESS-UCLA(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做高级访问学者,合作导师Yin An教授。2000.9-至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石油地质系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野外实习基地,承载了一代又一代地质人的青春回忆,凝聚了学生时代最美好的回忆。位落于北京房山区的周口店实习基地,被誉为祖国地质行业工作者的“摇篮”!。2023年暑期,距离退休还余一年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周江羽教授再次来到了周口店从事野外地质教学工作。在他的记忆里,已数不清这是他多少次来到“摇篮”。他说:“地质工作者离不开野外,我希望再发挥一些光和热,在野外实习过程中把自己的经验传递给年青人们。”

一、砥砺向学,励志为祖国找矿

“我出生在浙江中部金华地区的一个小山村,小学和中学都是在村小和区高中就读。当时得益于一批来自杭州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的优秀教师,整体教学质量很高。”周江羽如是说。在授课老师的影响下,他励志向学,走出大山。1980年,周江羽考上了武汉地质学院煤田地质与勘探专业。在陈钟惠教授、李思田教授、黄家福教授、胡益成教授、夏文臣教授、吴冲龙教授等老一辈地质学家影响下,周江羽在心中埋下了为祖国找煤的愿望种子。本科毕业后,他前往偏远地区的呼伦贝尔内蒙古自治区116地质队从事煤田地质工作。在内蒙古自治区116地质队工作期间,周江羽负责单位的全国第三轮煤炭远景资源评价工作。四年里,他走遍海拉尔盆地群,务实进取、脚踏实地,共探明了海拉尔盆地26亿吨煤炭控制储量。周江羽对他的学生说:“我很开心,每次回去地质队,年轻小伙子们还在参考我当时写的研究报告和地质图件。”

1988年周江羽返校攻读硕士学位,1991年硕士毕业留校任教。受当时国际形势和国家需要影响,周江羽瞄准“含油气盆地沉积学”这一前沿学科,励志为国家油气事业作出贡献,其科研足迹几乎遍布祖国各地。

2012年国际沉积学大会-奥地利野外考察

周江羽负责了中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的多个科研项目,在塔河亿吨级油气田的勘探、塔北石炭系盐边构造带圈闭的识别、顺北泥盆系(潮汐)砂体双粘土层的发现、塔北石炭系继承性潮汐水道油气勘探发现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提出了塔北石炭系继承性潮汐改造砂体具备良好油气勘探前景,并获得了油气勘探突破。在与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多年的科研合作中,开展了南海海域包括南海中生代盆地、台湾海峡盆地、珠江口盆地、琼东南盆地、中建南盆地、双峰盆地、北康-曾母盆地等的深水沉积学和油气地质研究,揭示了多个深水水道、深水扇砂体以及多个油气勘探目标,完成了南海海域16个盆地的第三轮油气资源评价工作。在与吉林油田、大港油田、冀东油田大型校企联合攻关的科研项目中,识别出了伊通盆地西北缘深水湖泊浊积砂体,并获油气勘探突破。这些大型校企联合攻关项目,为三大油田增产上储、提高油气资源量、拓展油气勘探领域做出了贡献,研究成果获得了各油田公司的肯定和好评。

二、潜心教学,致力为摇篮服务

中国地质大学周口店实习基地被誉为地质工作者的“摇篮”。从太古宙到新生代漫长的地史演化过程中,周口店地区形成并保留较为完整的地质记录,成为我国地质教学的研究宝库。1954年,在北京地质学院尹赞勋院士的领导下,在周口店建立实习站,作为学生地质教学实习基地直到现在。近70年来,周口店实习基地培养了我国数以万计的地学人才。其中包括数十名中国科学院以及中国工程院的院士,数百名资深地质学家和教育家。

周江羽于1982年大二时第一次来到周口店实习,1991年研究生毕业作为教员第二次来到周口店。随后三十年里,周江羽陆陆续续来周口店参与野外教学实习10余次。周江羽表示:“我每次来周口店都有新的收获。我始终认为周口店不仅是野外实践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系统训练,更是一次“团结协作、艰苦畚斗、不断开拓”意志品质的锤炼”。在每次的野外实践教学中,周江羽都冲在队伍最前面,耐心细致的为师生们介绍地质现象和地质故事。他把对地质事业之爱和工作的激情给予了那些需要知识的学生和年轻教员们。在周口店实习教学工作期间,他完成了周口店地区综合地层柱状图的编制。2016年,他又再一次申请到了教育部和科技部“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开辟了车厂中生界地层路线,于2017年出版了《周口店野外地质教学指导书》。

2023年周口店野外教学实习

“周老师是到目前我印象里身体素质做过硬、最能运动的“老头”。他永远走在最前面探路,而且总能在原路线受暴雨影响阻断后,轻而易举在深沟、密林里另辟蹊径;他每天给我们批改野簿,一个错别字也没放过;我们总说他的“信手”剖面图可真不太“信手”。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2021级本科生符亦飞说。

2020年在湖北秭归带学生野外实习

除周口店实习基地的教学任务外,周江羽长期从事本科生 “含油气盆地沉积学”和研究生“含油气盆地分析”课程教学,主编《含油气盆地沉积学》教材,参与编写《舟山群岛海岸带野外实习指导书》。周江羽多次带队指导中国地质大学北戴河实习基地和秭归实习基地野外教学实习,负责和参与开发了“南望山-喻家山”课程野外教学路线、秭归实习基地“青林口实测剖面路线”、大洪山野外训练路线等教学实习路线,为丰富和拓展学校野外教学实践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不畏艰险,追梦于高原科考

青藏高原被公认为地质工作“天然野外实验室”。是所有地质工作者梦想前往的殿堂。

周江羽于2000年和2003年在ESS-UCLA(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做高级访问学者。在其合作导师、著名国际构造地质学家YinAn教授的影响下,对青藏高原早期构造隆升与古气候响应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

2016年青藏野外科考

周江羽于2001年就开展了青藏高原科考。与ESS-UCLA(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LSU(美国路易斯安娜州立大学)合作开展“青藏高原早期构造隆升与资源环境效应”国家973项目科研合作。为求证研究,除了脚踏实地的态度没有捷径可走。从那时起,周江羽三进三出青藏高原,每次3个月。从哀牢山到横断山脉,在Yin An教授、中科院地化所王江海教授指导下,提出了在38~37Ma期间,由于印度-欧亚板块的碰撞,青藏高原经历了早期构造隆升过程,导致横断山脉地区大部分古近纪盆地封闭,当时的青藏高原海拔已达到2200m左右。同时,自2016年起,连续3年参与了魏启荣教授负责的日喀则南木林地区1:25万地质图四幅联测项目,恢复了早古生代特提斯深水盆地充填序列和中生代盆地形成演化历史。

在多年的青藏高原研究过程中,他遇到过大雪埋掉帐篷,帐篷和行李被河水浸泡,与雪豹、狼群和藏獒对峙,也遇到过一起工作的Matt. Spurlin博士短暂失联,一直在野外等到半夜才返回,他迷路了,着实令人担心。在氧气稀薄的世界屋脊上,即使空手走路,人的心脏负荷也相当于在平原背几十斤重物爬坡,更何况是攀爬崇山峻岭,进行体力消耗极大的地质勘测。在参与魏启荣教授1:25万区调4幅联测项目研究中,他每天早晨5:00起床,晚上9:30回基地,在平均海拔5200m的研究区域,冒着狂风暴雨,每天负重30公斤标本返回基地。周江羽始终保持乐观向上、吃苦耐劳的卓越地质人品格。他表示:“开展野外工作调查,没有不吃苦的。年轻人更应该学会吃苦,到祖国需要的一线去掌握第一手地质数据,持向往和敬畏大自然的心,做务实地质科学研究的事。”

周江羽寄语广大地质青年们:

“地质工作永远是国家需要的基础科学研究工作,应用领域广泛。矿产和能源资源更是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必需的紧缺资源,前景极其广阔。希望与地质相关的同学们秉承“摇篮”精神,代代相传,努力学习,积极工作,为我国的地质事业和祖国矿产资源事业贡献青春年华!”—周江羽.2023.08.16.于周口店

https://shixi.cug.edu.cn/info/1010/2064.htm